今年夏天不少高校的海报栏,也一改往年密密麻麻贴满各类考证培训广告的现象。
团市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本市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对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态度正越来越理性。这项题为“上海青年如何看待考证”的调查显示:53.3%的青年认为考证是个人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但也有高达25.5%的青年明确表示,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对促进个人工作学习“可能”有用,而非绝对。选择“大家都有证书,所以我也去考”的,不超过9.4%。
从前几年的盲目考证热,到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理性看待考证,这一变化原因何在?复旦大学辅导员小程坦言:这和求职这根指挥棒的变化密切相关。以前,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比较看重英语、计算机能力,而证书成为衡量求职者水平高低的“硬指标”。“加上学生之间的从众心态,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个口译考场里,同班同学能遇到二十多个。”而如今,更多的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的能力和经验,“他们更青睐那些成绩优秀、又有不少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
应届大学毕业生小甄对此深有体会:他读的是材料专业,为使自己多一些机会,大学四年中每学期还会参加两门以上与材料专业无关的证书考试,其中包括文秘、商务英语、驾驶证等。招聘会上,尽管他持有厚厚十几本证书,但由于专业成绩不佳、社会实践经历一片空白,仍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与在校大学生相比,在职青年对考证的态度则明显带有实用主义色彩。数据显示:44.2%的在职青年持有1—2本证书,拥有3—5本证书的达33%。大部分证书与考证者所从事行业密切相关。正利用双休日攻读日语一级证书的陆先生就职于外高桥一家日资企业。公司规定,员工的薪水直接与日语水平挂钩,日语证书高一级,月薪可增加200—700元。陆先生只得与两三个同事一起参加考证培训。
在调查中,还有约三成的青年表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考证。酷爱日本动画片的大二学生凌凌已考出日语一级证书,她最大的收获是考证过程中结识了同样通过动漫开始对语言产生兴趣的“漫友”。19岁的梓欣在暑假中看完韩剧《大长今》后,不仅开始自学韩语,还报名参加厨师资格证书培训。她说:“我要和大长今一样,成为第一女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