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人才育用的“制度特区”
诺贝尔奖获得者两次建议邓小平实行博士后制度
对新中国而言,“博士后”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个“舶来品”。那个年代,当博士还奇货可居时,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博士后俨然一个“天外来客”。
十年“文革”,百废待兴。高级专业人才断层严重,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经 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人才流动难、学科交叉难、近亲繁殖多等弊端又渐出水面———中国高级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羁绊重重。
另一方面,随着“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数量与日俱增,如何有效使用这个“宝库”,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科领域带头人,也亟待探索。
由此,博士后制度呼之欲出。1983年至198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
1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李政道,并仔细听取其关于实施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和方案,当即表示:“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他还对实施博士后制度的目的、意义、发展方向以及具体措施等作了明确指示。次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的方案———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从此,中国的博士后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这项全新制度无疑为高级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开辟了一块“制度特区”。打破常规、政策优惠是“特区”的鲜明特征。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由国家和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科研费用,通过两到四年科研工作锻炼,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科研经费、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让众多博士后研究人员倍感温暖。
博士后制度从萌生到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一个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新方法,这个方法很好。”“要建立成百上千的流动站。”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为博士后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也非常关心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亲自为博士后制度10周年题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健全完善博士后制度,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载心血结出累累硕果
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逾3.2万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逾1.2万人
20载风雨,承载着奋斗者的几多心血。
中国博士后事业20年走过的坚实足迹清晰地表明,实施博士后制度对吸引、培养和使用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比较完备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和灵活运行机制。我国博士后制度结合了我国国情,形成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套管理体制,开辟了高级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的一条‘绿色通道’。”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徐颂陶说。
———形成了学科专业较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较广泛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体系。自1985年在中科院和北大、清华、复旦首批设立流动站以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地,设站单位迅速扩展。目前,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流动站。
1994年上海宝钢集团首批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创了我国企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先河。如今,博士后制度已深入到国家的重要领域,遍及教育、科研、国防、部队、金融等系统。
———培养造就出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群体。20年来,一批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群体渐成气候: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中科院的欧阳钟灿、北大的文兰等7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荣升院士。现在,平均年龄仅31岁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成为设站单位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骨干力量。
———加强了科研力量,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据统计,博士后研究人员平均每人承担3项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占37.3%,平均每人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
如今,全国343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了136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业覆盖工学、理学、农学、法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86个一级学科;在企业中建立了10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现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逾3.2万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逾1.2万人。博士后工作已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十一五”规划绘就崭新蓝图
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将达8000人,博士后站总数增长三到五成
步入21世纪,中国的博士后事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博士后事业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博士后制度不够完善,学科、地区发展不平衡,资金状况仍然紧张,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需要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环境;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博士后制度如何激发活力、再登高处?正在紧张制定中的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为国人描绘了一幅崭新的蓝图。
“健全完善制度、稳步扩大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造就创新人才。”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说,这将是博士后制度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线。
在确保质量同时稳步扩大招收数量和设站规模,将是“十一五”期间一个大动作。可以预计的是,到2010年,全国每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将达到8000人左右,其中企业博士后年招收人数将大幅增长;到201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比2005年底增长30%左右;科研工作站总数比2005年底增长50%左右。
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着力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人均成果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此外,新规划还特别强调要健全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博士后事业的投入。这就意味着,国家、地区、部门和设站单位都要加大投入力度,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博士后事业。业内人士预期,“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博士后事业的总投入比“十五”期间将有较大增加。
壮美的蓝图,需要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实现。加大投入,实施“国家特别资助计划”;严把博士后质量关,不合格的博士后站限期整改,直至撤消;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中国的博士后事业正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