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下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比如,经常梦见这样的情景:卷子发下来了,可我一点儿没复习,看着别人刷刷地答题,自己心急如焚。考试内容多半是看不懂的数学,或者是从未背诵过的“史地”,经常这样在一身冷汗中吓醒。
还有这样的情形:梦见以前获得的所有文凭证书突然全不管用了,必须通过眼前的考试来决定一生的命运:比如能否继续现任的工作,能否留在这个城市生活……多可怕的独木桥啊!梦中的感觉如此真切,即便醒来还觉得心有余悸。
有时和朋友们谈起考试梦,发现大家都有相同的体验,毕业5年、10年后仍然不断被考试的噩梦惊扰。最奇怪的是很多人上学时都是好学生、“尖子生”,可考试焦虑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回想起来,我自己上学期间就深受考试的煎熬。尽管我的成绩一直不错,却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曾经因为“家庭成分”不能报考理想的大学。父母平生最大的憾事便理所当然成为我必须实现的梦想。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我总是不够优秀,达不到令他们满意的目标。他们经常会批评我:“考了90分算什么,怎么不考100分呢?”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差生”,直到毕业多年后才逐渐改变这一看法。
我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后,生活开始改变。父母的种种约束、训斥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开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并逐渐调整心态,尝试从新的角度看待和评价自己。特别是后来接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认识到自己性格中存在某些弱点,如缺乏闯劲儿、不自信、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等。这些都源于青少年时代学业的巨大压力,导致自我评价过低。
了解了这一切之后,我开始不断调整,努力完善自我,考试的噩梦也逐渐减少,我觉得自己已经逐渐告别过去,心境愉悦。可不久前,突如其来的一场复习考试又把我抛到谷底。
那是在我卷入进修研究生的热潮之际。经过12天填鸭般的教学之后,老师宣布,12天所学的4门课要在一个月后考试。范围是8本书,闭卷,回去背吧!
我和同学们都傻了!近10万字的内容都得死记硬背,没有自由发挥、结合实践的余地,如何复习?我由此陷入复习备考的“深渊”,考试,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我心上。上班一有空就背题,同事们约我去玩,我总是急不可待地拒绝:“不行!我得回家背书。”考试的噩梦也随之而来。
其实坐在书桌前,我脑子里止不住地胡思乱想。如果考不到70分就拿不到学位,岂不白辛苦一场?和我一起上学的还有很多同事,如果只有我没通过,多么丢人!我上这么多年学,还从来没有不及格过,假如真考砸了,对自己怎么交待……
那些日子,我放弃了所有业余生活,工作尽量都转交给别人,不停地给同学打电话对答案,倾诉焦虑,脾气也日渐暴躁。有的同学劝我别太紧张了,可我就是放松不下来,仿佛一下子回到中学时可怕的复习临考状态。而且几乎认定,如果这次没考好,我这个人都没有价值了!
在烦躁到极点的一天,老公跟我长谈了一次:“如果考不好,学校会开除你吗?”
“不会。”
“如果拿不到学位,是否会失去现在的工作?”
“不会。”
“是否有人给你压力,逼着你一定要读研究生?”
“没有。”
“你读研是为了什么?”
“……当初只想多学点东西。”
“是啊!那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况且,你成绩好坏,谁会真正在意呢?”
老公的话让我再次反省自己的状态。原以为这么多年已经调整得很好的心态,在面临压力时,依然紧张、恐慌、不安。尤其是当考试的情境再现,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还会跑出来作祟。
现在,当我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再看自己的生活,似乎又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工作业绩良好,一直获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读研是我自己要求“上进”,即使不读,在目前的领域内,我仍然能保持优势。其次,学这门课程是因为我对此有兴趣,也为将来做一个积极的知识储备———总之是为了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何必把它变成考试的烦恼?第三,反观我当时的焦虑,我着急,别的同学也着急。我既然一直在所有评价系统内都是中上等水平,也一定不会是这场考试中成绩最差的……
想想那些日子的紧张情绪未免可笑,可是,在我心中盘旋不已的困惑是那种回到学生时代,再次面对考试压力的感觉,是对自己骤然降低的评价。
其实,又何止考试的噩梦呢?许多创伤体验造成的阴影都挥之不去。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很多美好的、创痛的、难忘的体验都会反复在梦境中再现。有人只要一梦见回家,就永远走进小时候住的四合院;有人时常梦见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就因为怕失去现在舒适的生活。不管是美好还是创痛的回忆,也许都和现实生活有关,而我们迫切向往的,是抛却过去的经历带来的噩梦阴影。
考试噩梦降临的扳机:评价性情境再度出现
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方新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反复做同样的梦,有人总是梦见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有人经常梦见从前的工作单位,还有人总是梦见已故的亲人。也有一些人,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梦见考试(包括高考),而且考试时的紧张、担心、焦躁不安等难受的感觉还会在梦境中被再次体验到。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重复的梦境肯定与我们的某些心理情结有关。而我们在重复做这些梦的时候,肯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个“扳机”———就是那个引发我们陷入过去情境的契机,那个与自己的心理情结相似的情景。比如,一个在小的时候经常遭受父亲责骂的孩子在长大后又在工作中遭受了男性领导的责备,那么,他极有可能又梦到遭受父亲的责骂。那么,高考如何成为了某些人的“心理情结”?他们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扳机”,从而勾起了高考的感觉?
“考试情结”与成绩好坏无关
很多人在平常的考试中就会有焦虑,而到了高考时达到了顶峰。高考的情景使他们体验到的刺激太强烈了,他们会从多种感觉渠道上、多个层面上对这些情景进行记忆。
躯体感觉的记忆是:手心出冷汗、浑身发抖、头痛、失眠、噩梦……情绪记忆是:担忧、烦躁、着急、害怕、紧张、无主、恐惧、感觉大难临头……画面记忆为:自己绞尽脑汁答题、别人交卷了可自己不会做等等……对于同一事物的多种感觉到的记忆就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强烈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心理情结”。这种无休止的考试经历正是萦绕在无数学子心头挥之不去的一种“折磨”,即便毕业多年,也难以忘怀。
在求学阶段,这种“折磨”表现为考试焦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紧张过度,它对那些个性敏感、不稳定的人作用尤其明显。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考试焦虑和成绩好坏无关,很多成绩不错的学生说自己承担的压力和期望值更大,也证明了这一点。
“独木桥”形成创伤性体验
长期以来在现有教育体制作用下,应试教育成为主导。考大学对个人的前途、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考这座“独木桥”对“千军万马”来说,成为了很多人的创伤性体验。
除了升学本身的重负,学生们还要承受来自家长、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压力。社会的飞速变化使得家长把压力转达给孩子:“你若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工作,第一个下岗的就是你!”升学率的重压也使老师不断“鞭策”学生。每个同学都背着多重压力勤奋地学习着,而每个人的勤奋又会形成对别的同学的压力。
“有条件的爱”与“评价性情境”
父母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孩子的努力目标。有些父母看重孩子是否具备各种能力,也许不大看重考试,而有些父母成就动机很强,比较强调学业,就会使得孩子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在知识分子家庭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同时,父母的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表现得“最完美”时才表扬孩子。比如,孩子考了95分,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没得100分,那5分是怎么丢的?”实际上,这是强调了孩子不足的一面,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我只有表现得非常好时,父母才爱我。反之,如果我考得不好,我就没有价值。
这种教养方式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调查表明,孩子的考试焦虑的强弱与父母给予的温暖、理解成反比,与父母否认、拒绝的态度成正比,而且,父母越严厉惩罚,孩子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考试情结”也许在此后多年内被隐藏,可是,当现实生活中有类似评价性的情景出现时,噩梦还是会降临。像作者文心,多年后面临一场并不至关重要的考试时,当年所有的焦虑都再次出现。即便他们理智上认为“考得好与不好没有多大关系”,但在躯体感觉上还是会体验到一身冷汗,情绪上还是会体验到紧张、害怕,这就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即每当遇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评价性情景,就会条件反射般地紧张,虽然理智上认为没必要这样,但仍然会焦虑。
面对“扳机”,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我们不自觉地执行着父母的价值取向。多年以后,父母已化身为我们头脑中的一个小人,决定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当我们逐渐长大,不想再执行父母的意志时,却已经欲罢不能,于是文心会认为:我必须特别优秀,必须取得好成绩,别人才会爱我。人毕竟生活在社会群体中,随时随地都会突然置身于评价性境地。那么,我们再次遇到这种情形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焦虑从何而来。如前所述。文心已经隐隐明白自己的紧张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我们要知道:并非眼前的情形令自己焦虑,而是自己对评价性情景的一种条件反射。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遇到的很多人生课题都没那么生死攸关,都可以平心静气地去完成它。我们要付出100%的努力,但不是200%的努力。
其次,要打破旧的条件反射。当我们处于评价性情景,出现紧张情绪时,要尽量放松自己,慢慢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对于躯体上的紧张感,可以尝试做一点放松练习,运用深呼吸法、想像性放松法、肌肉渐进式放松法。对于情绪上的恐惧感,可以在认知上进行调整,告诉自己当前的情景并不那么可怕。这样,慢慢将评价性情景和放松的身心状态结合起来,建立起健康的条件反射。当然,如果自己实在调整不了,建议到心理门诊寻求治疗师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幼年的创伤体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而我们的“现在”又影响我们的“未来”。对于“过去”,我们无法改变,但假如对我们的“现在”进行心理调整和心理干预,则会给我们自己一个积极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