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上面的每一个要求,不能有遗漏地全要掌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的教学制度,就是教课的老师不参与出题,出题的老师不参与教学。《大学语文》全国一张卷。考试大纲把教学的,出题的,学习的这三者联系起来。也就是教学的按照考试大纲来教,学习的按照考试大纲来学,出题的按照考试大纲来出题。考试大纲是连起教-----学的桥梁,必须高度重视。现在市场上卖的参考书,也都是根据考试大纲来编写的。因此在学习时,对考试大纲上面的知识点要一个一个钻研,弄通弄懂。从历年《大学语文》考题来看,全部是考试大纲上要求掌握的内容,没有出大纲的要求。因此学生不要迷信什么“模拟试卷”,更不能听信什么“押题”“漏题”之说。
四,从历年考试情况看,以下三部分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丢分很多,要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1,文学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
3,文言语法知识。
这三部分在考试中占三类题,分值虽不很多,但是学生丢分很多,有的学生甚至一分都得不到,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高度重视起来。
1,文学表现手法,教材上面共介绍9种。对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自己整理来掌握。
譬如烘托,主要在《兵车行》,《风波》中运用;
铺垫主要在《种树郭橐驼传》《兵车行》《杜陵叟》中运用;
比兴主要在诗词中运用,《摸鱼儿》是全篇比兴;
白描在《风波》《背影》中运用;
托物言志主要在《往事》中运用。等等。
通过自己整理,找出规律,就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了。
2,修辞手法,教材上面共介绍了12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其中“借代”在课文中没有涉及,可以不管它。余下11种,可以分析一下。
反复,反语很容易识别,先把它们排除;
一看到有问号的,就在“设问”“反诘”两个里找。从正面问的是设问,《论毅力》《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反面问的,又没有回答的是“反诘”,《赵威后问齐使》《秋水》《谏逐客书》《灯下漫笔》等等。
一看到几个句子连排的,就在“排比”“对偶”中找,一般来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连排为排比,《秋水》《谏逐客书》《寡人之于国也》等等;两个句子为对偶,《谏逐客书》《答李翊书》等等。
引用典故来说明问题的是“用典”。
4,文言语法知识。学生可以学习教材后面的“古代汉语语法常识”一节,如果学习起来有困难,还有一个相对变通的方法,就是把教材中每篇古文后面“思考与练习”的最后一道题认真做出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