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员(在线隐身者)、偶(我)、BT(变态)……这些颠覆传统文字意义的网络语言,如今已影响到年轻一代人的生活。19日,本报报道北京一教育研讨会上,一校长提出学生网络作文已经“高深”到老师看不懂的地步,必须进行文字规范。随后,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看法。
学生:网络语言沟通更亲昵
北京理工大学飞翔论坛的一名版主表示,网络是网络语言的载体。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是同网络本身的生命力相连接的。只要网络继续存在,网络语言就不会丧失其发展。对于大多数“网虫”来说,熟悉的网络语言让他们彼此的沟通变得更简单、容易和亲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初高中学生对于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似乎更为亲睐。目前在上高二的郝同学表示,自己班上很多同学喜欢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他介绍,同学们喜欢网络语言是因为这些词用起来感觉很亲昵,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有些语言还具有私密性。
老师:网络语言“昙花一现”
今年刚刚转正的初中语文教师付小姐称,网络语言并不是规范语言文字,其流行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她会翻看一些网络文学小说,但作为语文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仍规范地使用汉字。
有14年教龄的语文教师薛女士表示,每个时期的学生都会出现使用该时期流行词的习惯。作为教师,对于这类的流行词汇,需要掌握其使用的范围和意义,但并不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使用。
“新型语言在作为成熟文字被社会普遍应用之前,便对学生的随意应用不加限制是不合适的。当然,如果在作文中出现通篇使用新型语言的情况,应对学生进行教育。”
家长:不知孩子在说什么
一些学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显得纳闷,他们根本就无法同孩子“好好说话”。中医刘女士表示,儿子满口“7456”、BT,让她根本听不懂儿子在说什么,她只知道这些词语在儿子的群体中很时髦。“其实,我们年轻那会也有父母听不懂的时髦词。
可是,现在那些时髦词不也成古董了吗?都一样会过时的!“刘女士认为,网络语言迟早也会过时。
专家:不能成为正式交流语言
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明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语言本身是很鲜活的,网络语言是否具有生命力需要时间的考验。
《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词汇,很多都是经过流行,逐渐被大众接受,并流传稳定后的词语。
他说,网络等新型语言作为非正式词汇,很亲昵,但不能成为正式交流语言,不应过多的应用,更不提倡学生接受及使用这样的文字。学生时期,一旦形成非正式的语言习惯,将来在社会中与人交流便可能会出现问题。他同时表示,学生作文中出现个别“非正式”的语言,老师和家长没必要大惊小怪。
在特定的环境下,描写特定的人,应用跟这类人身份一致的语言才能将人物刻画的更生动、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