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最近我在学生中调查了一下,68个学生中只有两个人读过这么多的书。这个比例是 百分之二!《标准》还规定,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而据我所知,学生绝大部分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过。
前几天,我上课总结试卷,《核舟记》上的一句话,“其船背稍夷”中的“夷”字,很多人都解释不上,说未读过,我问:夷为平地化险为夷学过吧,不少人面面相觑。
这些残酷的现实,使我陷入了沉思,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所有学科中最受外界非议的 ,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最多,这个马拉松式的过程,造就了一大批写论文的高手和名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一线上的语文老师更是无所适从。我一直喜欢看语文教学杂志,但看着看着,就感到非常困惑,觉得不知道该信谁的话。
于是静下心来,认真读读《语文课程标准》。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宪法”吧,于是就看到了这个要求,虽然不是茅塞顿开,却也有很大的收获。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初中生,语文的课外阅读量微乎其微。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做练习,应付无休无止的考试。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模式下来。我们了解了这个事实,就应该清楚,为什么讨论了这么久。改革了这么久,而学生仍然收效甚微,争论改革发展的最大收益者是那些理论家和语文老师,而我们的学生从争论中,从改革中获得了什么,提高了什么?也许,课堂从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气氛热烈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高兴了。但这就是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吗?很多选入课本中的文章,用得着这么启发讨论吗?一学期五六个月,学一本语文教材(大部分学校《课外自渎课本》学生根本不读),这本身就是荒唐!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这么长时间就让学生读一本书,这本书学生读得再透彻,考试考得再好,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是没有出路的,是非法的,是伪语文教学。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没有“量”,何来“质”?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的情感体验,哪来的积累,哪来的 语感?
语文水平是读出来的,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这个道理是最朴素的。如果不在一个“读”字上 下功夫,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没有大的突破。
我想,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一个月就可以教完了,然后在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读《自读课本》。接下来就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教师自己先要做个爱书如命的书痴。可以给学生开一大串书目,让学生争先恐后去读。边读边讨论,谈感受,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甚至提一些浅显的课题,让学生去做一些较简单的研究。鼓励他们做未来的“研究生”。
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读书,而整天研究什么教法,什么参考用书,什么考试大全,都是舍本逐末之举。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儒雅的有书卷味的语文老师,你的身上有诱人的书香,学生会从心底里接纳你,喜欢你。更会因你的影响而爱上读书。那么,你就是天底下最称职最伟大最幸福的语文老师,在教与不教之间,你已经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