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是阅读能力考查的第四个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题都出现在四个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掌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既然是“推断和想像”,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推断或想像形成的新句子;或完全与原句无关,全部是自己推理和想像的全新句子。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推断和想像,这种推断和想像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三,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这可以使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最常见的设错方式有:
1、由或然推出必然。如文章中这样表述:“所有这些主观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的安排、比例尺度、选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题目中设计的推断是“建筑美感源于建筑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不难看出由原文到推出的结论,是由或然到必然,程度明显不同,显然是错的。(当然“所有”一词在原文中也无依据。)类似情况是,原文用了“可能”“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推断中却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阅读时多加注意。
2、由未然推出已然。如文章中如此表述:“科学家迄今破译了人体10万个基因中的5000个,目标是破译所有基因,建立完整的遗传信息数据库,这将促进生物学的不同领域或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的发展,也将为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题目中设计的推断是“细胞生物学因为人体基因的破译而获得了较大发展”,通过比较,马上可以看出二者的情状是不同的,原文是预料,推断中却变为事实。再如2000年高考语文卷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而文中后三节都叙述了研究者使光速变慢的实验及进一步设想,可见,“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尚处在设想阶段,说“已经成为现实”当然错了。
3、无中生有。即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如2002年高考语文卷第10题C项“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原文中只在后两节提到了这种危害形成的原因,全文均没有推断中后一句的信息。再如该题B项“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对应的原文是“风是地球上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比一下,从原文到推断,很难让人信服。
4、恰好说反。如2000年高考语文卷第20题C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慢”,原文第6节提到了“紫外线”:“他们已经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的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仅凭这段文字是难以判断C项的对错,还必须看原文第3节的一句话,“同时,两束光的互相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慢得多”,才知道光速与波长成反比,那么,紫外线波长短,其速度必然快,这里的推断显然说反了。该题A项也属于这一类型。
5、以偏概全。如文章是如此表述的:“美感也在演变,……到今天,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建筑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题目设计的推断是“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原文阐明建筑美感演变的结果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而推断却只剩下一方面了,这是以偏概全,显然错了。2002年高考语文第10题A项也属于这一类型。
6、夸大其词。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轻的变为重的。如原文这样说:“这就有其神秘性,事实上,有些自然之谜,即使科学发展到今天,也很难破解……”题目设计的推断是“即使到今天,自然之谜也完全不可破解”,显然这个推断在范围与程度上都对原文进行夸大,当然错了。
7、条件互混。就是由必要条件推出充分条件,或由充分条件推出必要条件。如原文是:“我想,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要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在青年时代就走得很稳的人几乎没有。有人说《青铜时代》是罗丹青年时期的自塑像,即使像他这样的大艺术家,显然也相当长久的挣扎,没有青铜时代的挣扎与试炼,就没有后来的罗丹。”题目设计的推断是“人们青春时期往往会经历坎坷和挫折,只要不断锤炼,见证自我,就能有所成就”,原文是必要条件,推断则成了充分条件,错了。
8、故意曲解。即题目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第10题将“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设错成“台风将远离日本”。
9、乱设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使得选项表面上仍与原文意思一样,其实相去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