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家门
两次考研,报考武大新传。我的本科是普通二本院校,据说自我们这一届毕业之后,学校升为了一本,但我个人并未感觉到哪里不一样。
第一,它并未给我毕业后的生活带来任何附加的光环;第二,我也从未以母校是二本而过分羞愧、甚或自卑;第三,我并不认为二本、三本的考生,考上武大就是“逆袭”。
而对于考研这件事,从第一年开始,我就并没有那么关心报考人数、推免人数、录取比的问题。可以说,你我考研的起点是不相上下的,总体竞争格局平等。所以不论报考的人数是一百,还是一千,你都有可能成为那名被录取的幸运者。如果始终盯着每年蹭蹭上涨的报考数字和残忍的淘汰制,那点滴的信心,最终定会不攻自破。
第一年专业课考试,因为写字慢只匆匆忙忙写完一半分值的答案,我的整年备考成果就这样潦草地宣告结束。如此,2015年6月末,处理完毕业的一切事情,我义无反顾地决定二战,学校仍是武大。
备考的日子
1、九至十月
九月份开始,真正全身心投入专业课复习,整理了两门专业课的笔记,之后就是记忆笔记和练习真题的过程。
这里面要说明四个问题:
(1)论文。很多人以为论文就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看就好,而且与专业课复习分隔开,我并不认同这是好方法。对于重要的论文,我几乎是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不断阅读和补充的。其他论文,快速翻阅,记下重点。武大的考题,非常注重辨证视角、辩证思维。
(2)真题。掌握真题是引导专业课复习走上正途的魂。通常而言,做笔记、看论文、读教材、拓展阅读等,这些活动最终都是服务于一个终极目的:解题。我将武大十几年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真题按照所考察的知识点做了细致的分析,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总结了历年真题考察的侧重点、重难点。
(3)笔记。我认为最没有挑战性的笔记大概是这样的:一本书,对应一本笔记,框架简单、逻辑简单、内容简单。因为笔记中的内容,定是来自书中。
事实是,只有真正地关注到知识点本身,对比思考,前后关联,才有可能抛开各种书本已有框架的限制,才可能建立起纯知识点之间的思维逻辑和结构体系。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就是,做笔记分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看到某个知识点,联想到某本书;第二层是,看到某个知识点,联想到某个知识框架;第三层是,看到某个知识点,联想到某个知识框架,进而联想到框架中其他与之关系或近或远的议题。
(4)热点。很多考新传的人,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热点,这习惯很好,但也得有所讲究。希望多将注意力放在学界和业界所创办和发行的更具专业性、学科严谨性、权威性的学术杂志、期刊上来。
在做上述工作时,一直没有间断对英语的复习。直到进入十月份,开始重点攻破英语阅读真题。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已经对英语真题反反复复做到几乎烂熟于心的地步了。
这里我谈谈关于英语真题阅读的具体方法吧。第一年我看了新东方范猛老师的视频课程,老师很精炼地总结了做阅读的步骤和技巧;第二年我又翻来文都何凯文老师的视频课程,老师带着同学一句一句读,并作分析,同时也有相关方法的总结。
在看这些视频的当时,我以为自己真正地掌握了某些做英语的法则,实则不然。一直到后来,我开始尝试自己每天做一篇真题阅读的详细笔记,把握文章的架构,作者表达感情及观点的特点,剖析出题规律,最后在量的积累下,对前前后后的文章不断作对比式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已有经验的积累和新方法的探索,我才在第二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甚至其他题型的技巧性所在。以致于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我跟朋友开了个玩笑:我都可以去做考研英语的辅导老师了。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一句。对于二战的、甚至三战的一些人而言,往往有了知识的积累,缺少的可能恰好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技巧性的经验。由于某种心理,我们往往会加倍强调“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却因此而遮蔽了对“运气”、“技巧”、“精神状态”、甚至“物质基础”等一类东西的重视。
2、十一月
如果说九、十月份是我二战备考的黄金阶段,那么我的十一月份,几乎是在慌乱与调整中迅速度过的。这一点我毫不讳言。
十一月份,继续攻英语阅读,并开始钻研英语新题型、找回英语作文的感觉;政治上,买来新版的《1000题》,并比对新旧大纲内容的变化,标注可能的重点;专业课真题练习依旧不断。
这一切貌似进展顺利,但是我的慌乱一半源自这一阶段复习任务量大、时间紧迫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一半是由于这个时候,家中突遇变故,而我分身乏术。
关于英语,我这里再简单补充:新题型与阅读一样,同样需要讲究方法。譬如,针对某些排序题,并不需要将文章句句读完,一字不漏,每句弄懂;抓住主题词,重复多次的单词(名词),表转折的词(副词),时刻回头联系上下句,时刻预判行文逻辑。
作文,方法有很多种,因人而异。譬如:有人背了王江涛、何凯文或其他老师的作文;有人套用作文模板,自己填充内容;有人通过做阅读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有人自己做几个模板,在考前背下来,以应对绝大多数的话题。这些方法没有好坏之分。
其次,因为种种因素的存在,我第二年的政治复习,其实都推到了最后的十二月份:计划中的《1000题》一遍都没做完,只能凭借第一年所掌握的情况和模糊的印象,在考场上应对政治选择题;主观题部分,则是狂背了肖秀荣老爷子的《四套卷》《八套卷》,其他辅导机构的一概不管。这是第一年的经验告诉我的。
3、十二月份
除了在政治上冲刺之外。专业方面《单向度》的复习,以及综合知识中的政法经的最后冲刺,也陆续提上日程。这个时间安排,尚属一战的小伙伴应该更早一些,但做法可以借鉴。
鉴于之前关注新闻热点,尤其是时政,不仅是对专业课二809有所帮助,而且是为综合知识617的政法经复习打基础。我十二月份政治主观题背诵和复习,之所以时间短、效率高,还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很多内容具有相通性。
十二月份,我的生活陷入了一种窘境——前期靠家教及各种兼职积攒的生活费、资料费等所有的经济基础,在最后的一个月到来之前,所剩无几。
于是乎,长久一个人奋斗的疲惫,让我迫切盼望着考试日早点到来,以结束这场拉锯战;但对武大的向往,又使我担心这一次的准备是不是仍然不够充分。后来迫于无奈,开口向好友借了两次钱,勉强支撑到考试结束。
这些,也是为何如今考研结束了,我的生活依旧忙碌而充实的原因:生活不只有考研,生活还得在小憩之后,不管不顾地继续往前。
当然,这些琐事对于现在备考的你们而言,大可不必讲。你们需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考研信息、资源、复习方法等等实用的东西。不过我之所以想把这点私事丢出来,只是想尽力给需要的人送去一点坚持的决心和备考的勇气:在物质和精神都双重匮乏的情形之下,曾经那么艰难的我都走出了这片泥潭,你们呢?
我相信,一定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