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解成君
-访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陈冀平处长
编者按:教育实习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师资具有重大意义,而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存在许多不足。当前,教育实习仍是一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高师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的棘手工作,如不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从而确保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华南师范大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混合编队实习模式。
中国教师报:贵校为什么会提出“混合编队实习模式”?您认为当前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陈冀平:我觉得当前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缺少指导教师的问题。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个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校系两级领导。我校各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实行轮流和摊派的做法,不管是否具有比较好的指导素质,轮到谁就是谁。常常是刚刚留下来的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就被派出去指导教育实习,有的甚至连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都没有学过,就被派去指导教育实习。应当承认,这些教师在指导实习时是非常认真的,但毕竟指导教育实习也是一门科学,不是任何人不经任何训练就可以做好的。比如,学生的创意行为得不到老师的支持。而班主任实习时要求更放手地组织中小学生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原来都是要取得我们带队老师的认可的,可我们这些老师怕出事,所以不认可,这就非常麻烦。我们有些学生想在周六周日搞些活动,结果一请示,往往就是不准许。
二是就近实习带来的问题。尽管就近实习便于指导教师同时兼顾指导教育实习和为其他年级学生上课,但由于指导教师心挂两头,其指导质量势必大打折扣,而且使我校的教育实习基本上囿于广州及其附近,学生“走不出去”。
再次,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由于是“单科集中定点”,一个实习队,少则12人,多则20人,而且是同一专业的。我校附近的学校每年要接受好几批我校实习生,无疑给这些实习学校相应课程的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常常使实习学校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由于存在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因此,中学考虑到自己的种种利益,普遍对高师院校实习生“不欢迎”;高师院校教师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发展,对带队指导实习生普遍表示“不愿去”;由于教师不愿去,以及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无法派出足够带队教师而采取的“就近实习”,使高师院校实习生早出晚归,中午又不能很好休息,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实习生普遍感到“不满意”。这种“三不”局面,成为当前我们教育实习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正是看到了并且为了克服这种被动局面,我们提出了“混合编队实习模式”。
中国教师报:那么这种“混合编队实习模式”是怎样构成的呢?
陈冀平:所谓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就是由高师院校的若干个系的实习生组成一支18人左右规模的实习队,到一所中学实习,并完全委托该校全面、全程指导实习工作的实习模式。每支混合编队中,每个系的实习生不得少于2人,多于4人。 而且,每所中学需要哪些系,每个系需要几个人,基本上由中学决定。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今年进行了又一重大改革:以前我们一个专业有2-3个人,这是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现在最后一个拐杖要去掉了,每个专业只派一个。这势必要求学生进一步把出去之前的准备力度加大,因为在专业内部你是单兵作战,这迫使你在其他专业的同学那里寻找支持,也迫使你向中学老师学习。第二个改革,是把编队的规模降下来,降到每队8-10个人。以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都选择靠近广州的学校,一些偏远的学校没人选,所以空了很多点,今年降低了规模,就可以撒得比较开了。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采取由多个系的实习生混合编队方式呢?
陈冀平:这主要是为了给实习学校减轻负担。混合编队每个系的实习生少则2名,多则4人,实习学校相应课程只需派出一名指导教师即可,大大减轻了实习学校在派指导教师方面的压力。这就给中学乐意接收高师院校实习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条件。同时,因混合编队是以音、体、美、计算机、电教五个特色系学生为主体的,一则的确可以使中学从接受实习中获得帮助,二则也可以给中学带来比较全面的触动。这就为从根本上扭转中学 “不欢迎”高师院校实习生的被动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师报:在这种模式中,实习生完全委托给中学来指导,这样做会不会给中学带来更大的负担?
陈冀平:实习生的指导由中学的指导教师来完成,高师院校基本上不需要派指导教师,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师院校难以派出指导教师指导教育实习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中学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教育实习模式下,中学教师只起一个辅助作用,一看你大学老师来了,中学老师想说都不愿意说了,尤其是面对年纪大一些的教授,更加不好说。但是真正有经验的还是这些一线老师,不一定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我们毕竟不在一线工作。他们的指导更具体、更切合实际,对于未接触教学实践的大学生来说甚至是更重要的。
混合编队模式是立足于完全委托实习学校全面、全程指导实习工作的实习模式,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学指导教师的“定位”,由“助手”转变为“主导”,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中学指导教师的作用。而且中学也怕丢面子,如果指导水平不高,学生会有意见的,所以一般会派比较好的老师来指导。而在指导过程中这些老师也会被触动,因为要指导好你的话,他也得加强自身的学习,所以任何一方都是有好处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都赢”状态。
中国教师报:这种“混合编队实习模式”没有指导老师带队吗?那么实习队由谁来管理?
陈冀平:按照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实施的初衷,我校是完全不派指导教师的,但考虑到中学有一个适应过程,刚开始实施时,将所有实习学校分成若干片,每片指定一个教师(称为分片带队教师)管理。这位教师的主要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导实习,而是协调、处理突发事件,更重要的,是衍生了教育调查、开设讲座、开展培训中小学老师等工作。这是一个质的巨大变化。此外,允许带队教师跨片跑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科教育学教师更广更深地接触基础教育,因为只要几年时间,这些教师就将跑遍全省,为迅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分片带队教师在实习期间,是常驻下面学校的。从2003年开始,继续派分片带队教师,但不常驻下面,而实行“监控”,即遥控加巡查。这是又一次带根本性的巨大变化。2003年的试点,效果很好反映不错。由于没有带队老师,实习生完全自己管自己,每个混合编队选出队长一人,副队长二人,自主地开展工作的。
中国教师报:正副队长是由学校任命的吗?
陈冀平:刚开始试行的时候,有人建议先由各院系选一些干部推荐队长人选,然后由教务处确定。他们理由是,由于我校不派指导教师,队长人选非常关键,因此必须指定成绩好、表现好,曾担任过一定学生工作的实习生担任队长,否则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很难成功。而我认为不能这样,应当由学生自己确定队长人选。这是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一个极好机会,相信他们会选好。
中国教师报:您不担心学生自己选队长会出问题?
陈冀平:当然一开始肯定会有些问题,第一次试点时,尽管我们反复强调各队要认真选好队长,但有的队就是十分随意。比如,“你个子高,你当队长”、“你漂亮,你当队长”,等等。结果,没有选好队长的实习队,工作就出了不少问题,吃了一些苦头。但这些实习队很快就设法自己进行了调整,从而确保了教育实习任务的完成。比如有个没有选好正队长的实习队,他们的做法就是:为了顾及正队长的面子,没有免去他的职务,对外仍是正队长,但内部指定一位副队长行使正队长的实际职责,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我们抓住这件事,在以后每一届教育实习时进行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在队长培训的时候,让上一届的队长和应届的队长进行交流。所以从第二年开始,队长的选举都是很认真的,想当队长的人,进行公开的竞选。队长由实习生自己直接选举,更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仅工作更有成效,而且锻炼了一大批实习生(每年1百多所学校,300多正副队长)的交流能力、管理能力,这正是当班主任所需要的。
中国教师报:“混合编队实习模式”与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迥然不同,您认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什么?
陈冀平: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作用,我觉得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来的模式是由教师带队,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反正有自己的老师带队,什么事情都可以当面请教,所以出去之前,准备力度就不是很大,依赖思想比较严重。现在这种混合编队模式,是没有老师带队的,完全委托中学老师,学生就会想如果他不准备好,总是问一些低级问题的话,人家中学老师会笑他的,如果是自己老师就无所谓了,现在毕竟不熟。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要求各个院系在实习前必须做到三个基本三个充分。所谓三个基本,即基本能写教案(含电子教案)、基本能上讲台(包括语言、语速、站姿、服装等)、基本能板书(包括字体端正、板书规范、布局合理等)。原来的实习模式都不提这些东西,所以学生也不做,现在学生都已经做到了。出去以后,我们要求实习生一人当一个班班主任,要上重复课(即一个实习生至少教两个平行班),这样会有个比较,鼓励实习生跨年级上课、跨校上课,这已经在部分专业实现了,比如音乐、心理等。甚至可以跨专业,这个我们不去管,学生自己去说服学校让你跨专业上课,这就把学生的公关能力,交往能力全部激活了。这样做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调动与发挥实习生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三个充分”(充分利用时间、充分锻炼自己、充分提高自己)。有了这三个基本和三个充分,相对来说,学生出去以前准备的力度就大多了。
第三,多学科在一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原来同系的学生在一起,彼此之间有戒备心理,因为要牵扯到评优等问题,要互相防备,但是现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不同学科之间可以相互探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良好的内部交流机制,对提高实习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对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教师报:刚才您提到的“三个基本”的准备,是大学本身就有这样的课程安排,还是实习之前的突击培训?
陈冀平:教育法的课程里会讲这些东西,但是人都是这样的,不是很紧迫的时候,都不会认真做。我们一般都是教师节以后出去,编队一般在六七月份组建完毕,暑假有两个多月,开学之后还有几个星期。在实习前的这两三个月,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去踩点,我们提前和学校联系好沟通好,其他的由学生自己去做,所以他们对整个情况把握得很好。再有由于我们是网上资源报名的,是他们自己想去的,所以相对来讲,他们更投入,更自主。
一般学生采用两种模式进行准备:我们学校有一个微型教室,里面有录音机、摄像机等设备,现在已经相当完善了,学生可以把自己讲课的样子录下来,可以看自己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个见习环节,那就是到中学、小学看人家怎么上课的。很多学生暑假回家,还到当地找一些学校进行观摩学习。
中国教师报:贵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这种实习模式的?为什么会想到实施这样的实习模式?
陈冀平:我们是1999年开始试行这种实习模式的,那一年正好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传统“单科集中定点”实习模式的不足更加凸显出来。我在国外呆过几年,也观察了很多教育实习的模式,结果发现,如果不从学生这里做文章,始终摆脱不了困境。扩招以后指导老师的派出更加困难。即便派出了,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学生得不到主动发展,培养质量,培养人才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只有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活,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我刚开始搞的时候,领导认为原来的模式,有指导教师带队,中学都不愿接受,现在不派指导教师带队,而且是由互不相识的各个院系学生组成,不可能有中学愿意接受这种模式;就是接受了,也不会有学生愿意去;就是接受了,有学生愿意去了,也不可能持久。但是领导还是让我试一试。我心里有数,只要激活了学生的,这种模式绝对不是其他模式可以比的。所以当年试点时,我们就响亮地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一年试点,二年铺开,三年定型。当时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结果,事情的发展不仅完全如我们所料,甚至超出了我们所料。第三年,混合编队模式不仅基本定型,而且还走向外省。
中国教师报:中学能够接受这种模式吗?这种实习模式对中学有没有什么要求?
陈冀平:当时我跑了两个地区,我和中学的校长说,试一年,如果不行,以后就不来了。这么一说中学就没有压力,再加上我态度也很诚恳,反正是个新鲜东西,基本都没有拒绝我。我们找的都是中等水平偏上的学校,往往这样的学校能客观地接受我们观点,默契地配合我们工作。当然也不排除去重点中学,但不应作为首选和重点选。太好的学校,因为受到升学率的影响,管理比较死。这种实习模式需要实习学校充分放手,越放手,学生发挥得越好。而这在重点中学很难做到,在某些重点中学甚至不可能做到。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要去外省进行教育实习?
陈冀平:其实,去外省实习当时也是有很多争论的。但是我认为到外省实习可以了解很多当地的文化氛围,回来以后,可以把外面的一些教育理念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尤其是新疆,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反差更大。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跨出去,进行多种文化的碰撞。当然我们仍然坚持自愿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条件许可,愿意花这笔钱的,可以自愿报名。
中国教师报:到外省去的学生是不是经过选拔,有老师带队吗?是如何管理这些学生的?
陈冀平:在派学生到外省进行教育实习的问题上,有的老师建议一要选拔,二要派带队教师。但我们没这样做,只是进行“遥控”。我和队长提出要求,到了以后,打电话告诉我,就行了。如果出现问题,第一立即向当地中学报告;第二,向出事学生所在院系的领导报告;第三,向我们报告。只要学生清楚这个程序了就可以了。实践的结果证明了我们的这一估计是完全正确的。外省市的学校向我们反映,你们的学生这么主动,这么积极,是不是派优秀学生出去的。我们实话实说,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是谨慎,不愿意出去,到外省教育实习的学生,往往是在系内被认为是表现不好的。但就是这些学生,出去以后,个个都表现非常好,被实习学校高度评价。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学生很顽劣,系里的领导来找我,说这个学生绝对不能派出去,我当时笑了笑,还是派他出去了。结果这个学生的反映最好。其实你越是看不起他,当给他表现机会的时候,他准备的力度,表现的状况都不是你能想象的。所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可以激活学生。尤其是激活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学生。他们也有很多闪光的一面。
中国教师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您认为“混合编队实习模式”在实践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陈冀平: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很忌讳实习生出问题、犯错误,首先是反复强调不要出问题、犯错误,其次是,对出问题、犯错误的实习生往往进行惩罚,以“惩一儆百”。而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恰好相反,在联系实习学校时,就已经向中学领导讲清楚了:要求对方一定充分放手,允许并容忍学生出问题、犯错误。因为,人总是在出问题、犯错误中成长与成熟起来的,只有允许并容忍学生出问题犯错误,学生才可能尽快成长与成熟。现在教育实习期间不让他出问题犯错误,将来参加工作以后将会出更大的问题、犯更大的错误。对出问题、犯错误的实习生,就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来说,不存在惩罚的问题,只有认真总结提高的问题。
另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每个实习生返校后均须完成一堂20分钟的教学汇报课,这占该生课堂教学总成绩的40%(中学打分占总成绩的60%)。为什么要有这个环节呢?第一是要告诉学生别搞小动作,也为了避免因我校未派出指导教师所造成的课堂教学实习成绩方面的不平衡;第二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第三,这也是面试前的一次练兵,对于有效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非常有利;第四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迫使学生把这八周的收获总结提升一下。
中国教师报:“混合编队实习模式”已经实行了这么久了,您有没有得到那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反馈呢?
陈冀平:我们目前只有零星的反馈,最近我们也想做一个问卷调查。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很快就能上手,尤其是到一些中等水平的学校,他很快就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变了,我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我们的学生工作以后,也把同样的理念贯彻到他们的教学中,也相信他们的学生,依靠他们的学生。因此很快就脱颖而出。孩子们欢迎他,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学校领导也会很满意。
中国教师报:最后,您能总结一下“混合编队实习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
陈冀平:我们这个模式之所以取得成效,我觉得最关键的就在于我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是我们这个模式的核心理念。而且现在这个理念已经开始辐射到别的学校去了。有了这个核心理念,整个实习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
陈冀平:
陈冀平,男,留英教育管理硕士,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正处级副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华南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副主编,并主编了《高师教育实习新概念??混合编队模式实习主体的体验与感悟》一书。
来源:中国教师报 |